單元進度課程
每次選舉時,如果出現大型集會,舉辦方都會號稱這次有多少多少人來參加,先不看他們有沒有誇大的問題,那怎麼可以估算出比較接近的數量呢?
老師,不是要講樣區法嗎? 怎麼講到選舉去了。
那是因為樣區法使用的時機,就是在當我們有很大一塊區域,但是我們不知道裡面有多少我們想計算的東西的時候,我們就可以使用這個計算模式,視情況有時會使用捉放法來計算,但我們這邊就先來介紹樣區法。
簡單的來說,就是把一個大區域劃分成很多塊,再將其中隨機幾塊取出,加總後平均其中我們想計算的東西的數量,在乘以分成的總塊數,就會得到大概的估計值。
舉例來說,操場有多少草,我們並不知道,我們將操場劃分成100塊,隨機計算三區內的草,如果數量分別是25,30,35,那麼平均數字就是30棵,我們將這個數字,乘以100區,就會得到3000棵草這個大概的數字,這就是樣區法。
閒話不多說,我們就來實作吧! 首先我們要先下載這個APP。(小提醒,這類app有許多種,此為其中一種示範)
點進去後,就會發現連到Google Map去了, 這時候點選左上方的第二個箭頭,就會定位到你現在的位子。
這時候,我們跑到學校了,有注意到中間有塊操場吧,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目標,我們將它放大顯示。
這時,將綠色框框的中心對準操場的邊緣, 然後點一下,就會發現它插了一個大頭針上去。
沿著邊邊點上幾個大頭針,然後就會發現,它出現了藍色的區域, 注意左上方,神奇的事情發生了, 它自動幫你算出大頭針總路徑長以及所圈出藍色區塊的面積了。
最後我們把操場的邊邊都圈了起來, 得到總路徑長是192.1公尺,而操場的面積大小是2726立方公尺。
有趣吧~ 我們可以請學生先用這個APP自行計算出操場的面積, 再讓學生去操場算出某幾個小區塊所包含的草數量, 結合到課本的樣區法計算,就可以得到操場所有草數量的估計值。 比起課本的撒豆子在桌上的實驗,這實際且有感覺多了,對吧~
國一暑假先修:
臉書上有幫大家錄製暑假先修的部分可以使用,
1.生物的定義、生命現象、生物生存要素、生物圈、不同地方的生物、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
2.科學方法、進入實驗室
3.複式顯微鏡與解剖顯微鏡,使用與觀察介紹。
4.不同細胞的觀察與特色
5.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的構造
6.物質通過細胞的方式
7.生物體的組成層次
8.食物中的養分、六大營養素、澱粉與葡萄糖的判定實驗
基本上搭配各種課本,講義,自修,對應單元都可以輕鬆使用,
翰林官網目前也有提供課本的樣書可以使用,不保證一直有就是了^^”
這篇文章應該接下來幾年可以改課本吧,
不要懷疑,有很多老師這邊都是教錯的,
因為甚至你去翻課本會發現,
有些版本課本根本也是寫錯的,
因為就是一路線編課本的老師教授,
觀念從錯下來這樣。
前兩天的文章,其實在教書的過程中,
很多老師會不小心搞混名詞,
這邊除了前面提到的種名跟種小名外,
這邊再提到一個詞,叫做『學名』,
這也是很多老師會教錯的名詞,
學名=種名,
這句話是對的還錯的呢?
告訴你最有趣的,
現在新課綱的課本也還還是寫錯的歐,
不信你自己翻翻。
大家去動物園的時候,
可能都會看到每種動物園區的前面,
都會有一個牌子,寫著例如:
灰狼學名:Canis lupus這類的牌子吧。
這時候就有些老師會這樣教:
『學名=種名+種小名』,
因為課本也這樣寫,但其實這樣的敘述是有問題的。
標準的句子應該是叫做,
『二名法寫的種的學名=種名』
或是『種的學名=種名』
或是灰狼的學名=Canis(屬名)+ lupus(種小名)
米蘭以人類的學名舉例一下好了,
其分類階層如下:中文為其俗名,而拉丁文則為其學名。
界: 動物界 Animalia(動物界的學名)
門: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(脊索動物門的學名)
綱: 哺乳綱 Mammalia(哺乳綱的學名)
目: 靈長目 Primates(靈長目的學名)
科: 人科 Hominidae(人科的學名)
屬: 人屬 Homo(人屬的學名)
種: 人 Home sapiens(人種的學名)
非常的簡單好懂吧,你看到的拉丁字部分,全都叫學名。
二名法定出的名字=種的學名=種名=屬名+種小名,
所以是不能單純寫學名=種名,
或是學名=種名+種小名,
這是錯誤的定義方法的。
這種用法會容易出問題這樣,
會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也很簡單,
因為二名法寫出來的種名,
基本上就是在分類『物種』了,
所以寫出來的東西,剛好就是種名,
造成很多人直接誤會,
學名『scientific name』=種名『species name』
這兩個詞其實是不同的。
我們雖然可以說:
一個物種的學名=種名,
但是不能單說學名=種名,這是錯誤的用辭法。
很簡單的舉例就是,
Mammalia是哺乳綱的學名,
那請問是什麼物種?
是學名沒錯啊,但是不是種名。
scientific name(學名),
他其實是一個生物學的分類術語,
是一個分類單位,並不是指這個生物的物種名字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你會說,那這樣動物園上面的東西,
不就都寫錯?nonono動物園上面的牌子,
已經寫了灰狼兩個字了,他已經指定是這個物種了,
他介紹的就是『種』的學名而已,是完全正確的寫法歐。
不過如果你的老師這樣教
學名=屬名+種小名不要懷疑,
基本上就是教錯觀念了,
要寫成,物種的學名=屬名+種小名,
才是正確的用詞法。
但因為有些課本裡面都是寫錯的,
甚至自修講義應該也是絕多數直接錯誤,
引導學生到錯誤的知識點,
所以老師教錯也不要太意外了,
但不用怪老師啦,教自然科,
特別是生物的就知道,
生物這東西日新月異的,
像是10年前我寫文章,
教大家分類要叫熊貓還是貓熊的時候大熊貓還是熊貓科的,
現在都變熊科了~
知道了調整一下就好。
3-2-1光合作用
人吃牛,牛吃草。動物通常都是靠吃其他動物或植物活下去,那植物靠吃誰活下去?其實植物也要吃,但是吃自己,自己做東西給自己吃。
植物的葉子的部分細胞中,有葉綠體可以進行光合作用,光合作用可以將光的能量,轉成化學能的形式儲存起來。而植物利用這些能量,把一些物質組合成葡萄糖養分自己吃。
所以要做出葡萄糖,除了能量外,還要有材料,
光合作用還要準備兩種材料,也就是水跟二氧化碳,為什麼植物要從根吸水,除了植物自己要喝原因外,就是因為這個水還能拿來進行光合作用;至於二氧化碳取得就更簡單,透過葉子的氣孔,從空氣中就能拿到了。
拿了水跟二氧化碳後,就可以在葉綠體內透過葉綠素,做出葡萄糖跟水及氧氣啦,功德圓滿。
最後整理一下,簡單來講光合作用就是這樣:
(葉綠素)
水+二氧化碳——->水+氧氣+葡萄糖
多數時候,植物會做太多葡萄糖,但做太多吃的吃不完了怎麼辦?沒關係,存起來就好了,所以植物常常會將做出來的葡萄糖,組合成一坨很大的澱粉儲存起來,所以澱粉反而是容易證明有光合作用存在的物質。
相關教學複習影片位子:請點我
題目練習:請點我
3-2-2光合作用實驗
課綱說,因為你們已經知道了光合作用的化學反應式,所以請你們要設計實驗,證明光合作用需要日光、二氧化碳、水分等因素才能進行,用以間接證明你們不是國小生那種程度的小屁孩,而是長大變成國中生了。
首先先問你們一件事情,要證明有光合作用,要檢測哪種東西,比較容易證明光合作用存在,是葡萄糖還是澱粉?不會的請回頭看上一個小節的最後一句話,答錯的人請對著電腦大喊,我對不起米蘭。
接下來就是證明了:
1.想要證明需要光,要怎麼設計實驗?
當然是把葉子遮住光啊,一邊有遮一邊沒遮,遮住的就沒辦法光合作用啊!沒辦法光合作用,就沒辦法產生葡萄糖來合成澱粉,找不到澱粉,就可以證明沒有光合作用。
所以又到了碘液出場的時候了,碘液可以染澱粉,
原本的碘液是黃褐色,沒碰到澱粉不會變色,但碰到澱粉會變成藍黑色。
如果今天有一片葉子,左半邊用鋁箔蓋住包起來,右半邊維持原狀可以照到陽光,經過幾天後把葉子摘下來,用碘液去檢測裡面的澱粉,顏色會怎麼變化呢?
為了檢測你是不是真的會寫,請做這個表單測驗,
全對算你厲害,不過我猜一開始你就會寫錯了啦。
做完了請再點擊下面連結繼續,
看一下光合作用實驗步驟注意重點加深印象。
2.想要證明需要二氧化碳,要怎麼設計實驗?
當然是塞住氣孔啊,一片有塞一片沒塞,塞住後,就比較沒辦法光合作用摟,我們通常會用油膏狀的物質如凡士林,塗抹在植物葉片的下表皮,因為這邊氣孔比較多。
3.想要證明需要水,要怎麼設計實驗?
當然是不要澆水啊,然後植物就會死給你看。不過其實不是啦,高中之後會跟你說,科學家在水上面做記號,找到產生的糖裡面也有那個做記號的東西,證明光合作用需要水,國中不用學,有興趣可以自己去找資料。
教學複習影片位子:請點我
題目練習:請點我
課綱參照:
Bc-IV-3 植物利用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,將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醣類養分,並釋出氧氣;養分可供植物本身及動物生長所需。
3-1知道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與氧氣,不涉及光反應、固碳反應等過程。
Bc-IV-4 日光、二氧化碳和水分等因素會影響 光合作用的進行,這些因素的影響可 經由探究實驗來證實。
4-1設計實驗證明「光合作用需要日光」。【探討活動】
學習目標:1.知道光合作用的反應式,場所、原料與產物。
2.能知道日光、二氧化碳 和水分等因素會影響光合作用的進行。
教師手冊:
光合作用針對光影響的實驗部分注意事項。
1.方便的話可去文具行買黑色數字貼紙。
2.貼的葉子薄的容易成功,例如大花咸豐草(鬼針草)。
3.記得要提早找大太陽天多放幾天,效果會比較明顯。
(針對國三生的複習)
光合作用需要多補充,有些生物也能光合作用,例如藍綠菌、藻類。藻類跟植物都有葉綠體,藍綠菌只有葉綠素沒有葉綠體(因為沒有膜狀胞器)。
(針對細胞單元的複習)
植物葉子的那些細胞有葉綠體可以進行光合作用(葉肉細胞、保衛細胞),
那些沒有葉綠體。(表皮細胞)
(光合作用製作葡萄糖目的部分)
跟孩子講,植物光合作用是因為要做葡萄糖給自己吃,不是因為他們。想太多了,只是人家植物不會動,你們把人家吃掉了而已,然後用嫌棄的眼光指學生~說,你們這群殘忍的傢伙。
(光合作用製作出氧氣的部分)
跟孩子強調,氧氣只是它反應過程中放出來的廢物,它反應不要的東西。
很多學生在國小學的時候,常常會誤會,以為植物行光合作用是為了做氧氣提供你呼吸,但其實你只是吸植物丟出來的廢物而已;然後孩子吸了植物產生的氧氣廢物後,呼吸作用會吐二氧化碳這個廢物,然後植物又把這個廢物吸進去,又吐氧氣出來,所以你吐我吸,我吐你吸,都是互相吸廢物的好搭擋。
(超重要釐清觀念,植物是什麼時候要呼吸。)詢問孩子植物要不要呼吸,然後誘拐他們,是白天呼吸還是晚上呼吸。(答案是白天晚上都要呼吸)
作為課堂延伸,可以提供TED專門製作給孩子看的影片,給孩子使用,光合作用與食物的故事,對於程度不錯的孩子會更有概念。(有中文字幕)
3-1-1酵素
1.酵素,又稱為酶,是生物內反應的催化劑,用來影響特定反應中的新陳代謝,也就是影響合成或分解物質的速率。
2.酵素的特性很獨特,具有專一性以及重複使用性,每一種酵素只能合成或分解,自己能處理的反應。
例如:
澱粉酶只能分解澱粉,不能分解蛋白質,這就叫專一性;
使用完,又會回復成原本的樣子,可以再使用一次,這叫重複使用性。
3.酵素由蛋白質組成,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,而影響它的作用,例如溫度、酸鹼值一類。
不同的生物體酵素喜歡的環境不同,例如人體的酵素喜歡接近人體體溫,太高會太低都會影響反應;人體消化液中的酵素有各自喜歡的酸鹼值,例如口腔的喜歡中性、胃的喜歡酸性、腸的喜歡鹼性,酵素放在不是自已喜歡的環境效果也不好。
相關教學複習影片位子:請點我
題目練習:請點我
3-1-2酵素實驗(溫度對唾液分解澱粉的影響)
唾液中由蛋白質組成的澱粉酶,可以把澱粉分解成麥芽糖跟葡萄糖,但我們怎麼知道已經有已經有反應產生這兩種糖了,有兩種方法檢測,一種是加入本氏液後加熱,一種是直接滴上澱粉。
我們可以加入本氏液後加熱來檢測。如果沒有糖,本氏液會維持原本的淡藍色,如果有糖,會依照糖的多少從沿路變化,綠黃橙紅,這樣沿路變色過去。
問題來了,如果我的唾液,先拿去煮熟了呢?還有沒有作用?答案是沒有的,因為唾液煮熟了,裡面由蛋白質組成的澱粉酶,也被煮熟了,就沒有作用了。所以把煮熟的口水,丟入澱粉中,澱粉也不會被分解,本氏液檢測也測不到那兩種糖出現,會維持原本的淡藍色。
另一種方法就是用碘液來檢測澱粉,碘液原本是黃褐色,只要直接滴到澱粉上,會變成藍黑色,若沒碰到澱粉,就是呈現原本的黃褐色。
相關教學複習影片位子:請點我
題目練習:請點我
所以簡單的設計實驗,想知道溫度會不會影響唾液分解澱粉,
產生結果表格練習:(文章最後有答案)
會不會反應 | 反應後剩下 | 使用碘液檢測 | 加入本氏液加熱 | |
澱粉+唾液 | ||||
澱粉+煮沸唾液 | ||||
請問這個實驗的操作變因是什麼? |
你可以在哪些書籍,看到相關的知識內容:
科學實驗王39:消化作用
教師用教學手冊(米蘭教學經驗分享)
課綱參照:
Bc-IV-1生物經由酵素的催化進行新陳代謝,並以實驗活動探討影響酵素作用速率的因素。
1-1細胞可以利用酵素合成物質或分解物質。
1-2進行實驗,探討改變單一自變項,對酵素作用速率的影響,例如:溫度對唾液分解澱粉的影響。【探討活動】
學習目標:利用溫度影響糖檢測結果,推導出唾液對澱粉的作用。
教師可舉例子:
(專一性、重複使用性)
用學生家當例子:例如每次你寫作業都很慢,你媽就會跑出來說,還在那邊摸魚,還不寫快一點,你就會緊張認真的趕快寫。你媽就是那個酵素,他可以加速你的反應,但是你媽喊隔壁鄰居陌生人小孩有用嗎?ㄟ隔壁桌的那個小朋友,我看你寫那個作業寫很久了,給我趕快續寫作業歐,那個小孩一定不會理她,這個就叫專一性,只對你有用而已。而且每次喊,都對你有用,這個叫重複使用性,而你媽,就是那個酵素催化劑。
(專一性、重複使用性)
或是你家的大門鑰匙,只能開你家的大門吧,能開你家的房間門嗎,能開隔壁鄰居的門嗎?不行吧,這叫專一性。那這把大門鑰匙,開過一次門之後,可以再開一次吧,可以插進去拔出來,再插進去再拔出來,還是可以用,這個就叫重複使用性。而這把鑰匙,就是酵素。
(新陳代謝)
酵素的功能,有關新陳代謝描述分解跟合成,可以用剪刀跟膠水舉例
(酵素活性會受溫度或酸鹼值影響)
但由於酵素由蛋白質組成,像雞蛋一樣,丟到煮滾水的鍋子裡面,或丟到廁所清潔劑鹽酸裡面,就不能回復原本的樣子了,你有看過雞蛋煮熟還能孵出小雞嗎?沒有吧。所以酵素其實會受到很多因素,引響它的反應速率的,例如溫度、酸鹼值…,都有可能影響酵素作用的速率。
(答案) | 會不會反應 | 反應後剩下 | 使用碘液檢測 | 加入本氏液 |
澱粉+水 | X | 澱粉 | 藍黑色 | 淡藍色 |
澱粉+唾液 | O | 麥芽糖 | 黃褐色 | 綠黃橙紅色 |
澱粉+煮沸唾液 | X | 澱粉 | 藍黑色 | 淡藍色 |
請問這個實驗的操作變因是什麼? | 溫度 |